人心人性,,一個是先天之本能,一個是后天之教化,,想完全分清哪些是人心,哪些是人性不太容易,,但將兩者糅合在一起,總結(jié)出一些規(guī)律來,,并不困難,。下面,老鬼谷給出人心人性的三大公理,。
所謂公理,,就是大家都認可,但還說不出理由,。
公理一,、所有人都是魔佛一體,正邪兼具,。
解釋: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絕對的壞人,,好人也有壞心眼,壞人也有好心眼,。刺激他的佛性,,他就是佛,刺激他的魔性,,他就是魔,,所謂,“釣魚在于投餌,,釣語在于發(fā)端,,釣人在于順心”。人心是正的,,人性是邪的,人就是人心和人性的混合體,,不存在只有人心沒有人性,,或者只有人性沒有人心的極端情形。
所以,,“見人說人話,,見鬼說鬼話”才是符合人心人性的,這也是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的心理學基礎(chǔ),。
老子的“以德報怨”,,就是教給我們的一種喚醒善性的方法。你能以德報怨,,就能讓不善的人感到愧疚,。
公理二、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交換
所有人都是用自己有的東西與需要的人交換自己沒有的東西,自己什么都沒有,,不可能換來別人的東西,,因為憐憫不算東西。同樣,,一個什么都沒有的人,,包括既沒有財富也沒有智力和體力,是沒有人愿意搭理的,,因為他沒有交換價值,。
人在世上混,你首先要想好用什么與他人交換,,或者金錢,,或者智力,或者體力,,或者技術(shù),,或者有被觀賞玩味之處,以上這些都可以稱為資本,,如果沒有任何可交換的資本,,就不要參與社交,更不要幻想著“資源整合”,。
公理三,、誰能讓我活的更好一點,我就親近誰,。
這是選擇交往對象的根本標準,。人的一生,因為時間精力有限,,是交不了多少朋友的,,所以總是選擇交往對象。有的是自己嫌棄別人,,有的是別人嫌棄自己,,這些嫌棄者,都是怕累贅自己,,而巴結(jié)別人的人,,都是認為能幫到自己才會巴結(jié)。
對于一個缺錢的人來說,,誰能給他帶來錢,,他就愿意與誰交往;對于一個富豪來說,,誰能讓他愉悅,,他就喜歡誰,,所以,活的好一點,,包括滿足物質(zhì)和精神兩個方面的需要,。
以上就是人心人性的三大公理,認清這三大公理,,真假立辨.